Tag Archives: Germany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6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德國之旅的最後一天,雖然在Mainz睡了兩天但還未遊歷過這古城,所以在上機前的上午在這裡閒逛一會。

從前住在Mainz的民族是凱爾特人(Celts)。直到元前13年奧古斯都Augustus Caesar的繼子Nero Claudius Drusus為了守衛羅馬帝國(Roman Empire)高盧(Gallia/Gaul)一帶的領土來到此地,建立兵營Mogontiacum,但亦有研究指Mogontiacum建於更早時間。Mogontiacum一字來至凱爾特人的神Mogons/Moguns

公元前9年羅馬軍隊Mainz豎立了Drususstein(Drusus Stone)紀念逝世的Nero Claudius Drusus。公元89年Mainz成為羅馬帝國上日耳曼尼亞(Germania Superior)省的首府。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6

Advertisement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5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在回程的火車上突然決定到經過了三次的Koblenz一遊,但由於時間關係能走馬看花一遊。加上太陽已落山,所以都拍不到清晰的相片,只好借Wikipedia幾幅相一用。

Koblenz這字源至拉丁語confluentes,意思是兩河的匯合處。Koblenz的兩河就是萊茵河Rhine莫色耳河(英語: Moselle/德語: Mosel),兩河匯合之處建有Koblenz的地標德意志角(Deutsches Eck)。是紀念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的第一任皇帝William I統一德國

旅遊書上提到「父河萊茵與母河莫色耳」,但網上亦有人說母河是多瑙河(英語: Danube/德語: Donau),但我找不到任何英文source有關德國人的母河,於是便請教一位在德國留學的朋友請他轉問當地人,才知道德國人自己並沒有德國父母河的概念,但在德國的詩中可以找到Vater Rhein, Mutter DonauMutter Mosel,Vater和NMutter就是Father和Mother,所以萊茵河Rhine其實有兩位太太。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5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4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繼續Cologne一日遊。

參觀完兩個古龍水店鋪後便繼續在Cologne閒逛,轉眼來到離大教堂不遠的Cologne City Hall(德語: Kölner Rathaus)。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期此處是下日耳曼尼亞羅馬總督(Roman Governor of Germania Inferior)的總部(Ancient Roman Praetorium)。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瓦解後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的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以此地作為王居(Regia)。到了795年Cologne的主教Hildebold成為第一位科隆大主教(Archbishop of Cologne),自此現時Cologne City Hall的地方便由貴族與猶太人居住。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4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3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同樣是一個歐洲古城,亦都是North Rhine-Westphalia(德語: Nordrhein-Westfalen)省內最大的城市 – Cologne(德語: Köln)。

最早生活在Cologne這地方是叫Eburones的部落。在長達9年的高盧戰爭(Gallic Wars)中被Gaius Julius Caesar(凱撒大帝)與日耳曼民族Ubii打敗。公元前38年,生活在萊茵河Rhine東邊的Ubii開始遷入到西面的Cologne一帶。直到公元50年,由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第四位皇帝Claudius與太太Julia Agrippina/Agrippina the Younger(奧古斯都Augustus Caesar的曾孫女)在此地建立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也就是現在的Cologne。之後更成為羅馬帝國下日耳曼尼亞(Germania Inferior)省的首府。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3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2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到達Frankfurt是凌晨四點多,六點到達位於Mainz的旅館,安頓好後便出發到今天的遊覽地 – Trier

Mainz可以乘搭火車到Trier,中途要在Koblenz轉車。

Trier絕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有關Trier最早的歷史記載於一部別Gesta Treverorum的書,此書由聖馬提亞修道院(英語: St. Matthias’ Abbey/德語: Benediktinerabtei St. Matthias)的修士所寫關於歷史、傳說、戰爭、Trier的歷代大主教(Archbishop)與Pope(教宗/教皇)。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2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1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沒錯,我又去旅行了。故事發生於峇里之旅三個禮拜後,今次目的地是Germany德國

由於Tinyan roster到一班往Frankfurt航班,被觸發的旅行之魂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結果只需請假一天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次德國體力之旅

何解叫作體力之旅? 因為今次旅程的出發時間是星期四的晚上(香港),回港時間是星期一的早上(香港),即是說下班 → 上機 → 旅行 → 回港 → 上班,我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厲害,哈哈。

這次德國之旅遊覽了以下地方:

  • Trier
  • Cologne
  • Koblenz
  • Mainz

Continue reading 2011 – Germany Journey Review @ 1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作者: John Hirst

超讚的一部書,如果當年讀 History 可以用它作教科書,一定更有興趣讀下去。=P

古希臘羅馬學術羅馬基督教會日耳曼民族為中心,帶出中世紀(476AD – 1400AD)後在歐洲所發生的各個改變歐洲和全世界的變革與運動。

  • 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 十六世紀的宗教革命 Protestant Reformation
  •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 Age of Enlightenment
  • 十八至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隨此之外,仲學到羅馬的共和體制國會與國王的權力制衡英國的長弓兵(我想起AOE XD)歐洲的語言系統法國大革命等等,總之好好睇啦。

三個故事

找到一編很好的文章,內裡以三個故事去表述很美好的普世價值觀,特別係最後柏林法庭的那位法官。

第一個故事: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你們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勳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
評論:大清國人人有病。 什麼病? 做了奴隸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隸,還以為自由著的病。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中國有一類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卻有著統治階級的思想。 Continue reading 三個故事

陶傑 – 補上這一課

在一個反智的時代,沒有真正的演說家,在街頭煽動力強青筋暴現的說話人,叫做煽動家(Demagogue)。煽動家的說話方式,是嘩哩嘩啦不停叫喊,只有他嘶叫,不可以你插話,他患上了躁狂症,是精神病的早期徵候。
 

中國人社會三千年來沒有演說這一科,不會明白何謂Demagogue。但西方有,英文辭典的定義很清楚:「特別是演說家或政治領袖,以煽動人民的感情、激情、偏見而得到權力和威望的人。」(A person, especially an orator or political leader, who gains power and popularity by arousing the emotions, passions, and prejudices of the people)。
 

其中關鍵:是「人民的偏見」(Prejudices of the people)。民族質素越粗糙、民智越愚塞,「人民」越有偏見。例如,毛澤東喊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喚起了「中國人民」──其實是農民──用暴力搶奪地主的財產,就是Demagogue的煽動。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補上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