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程的火車上突然決定到經過了三次的Koblenz一遊,但由於時間關係能走馬看花一遊。加上太陽已落山,所以都拍不到清晰的相片,只好借Wikipedia幾幅相一用。
Koblenz這字源至拉丁語confluentes,意思是兩河的匯合處。Koblenz的兩河就是萊茵河Rhine與莫色耳河(英語: Moselle/德語: Mosel),兩河匯合之處建有Koblenz的地標德意志角(Deutsches Eck)。是紀念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的第一任皇帝William I統一德國。
旅遊書上提到「父河萊茵與母河莫色耳」,但網上亦有人說母河是多瑙河(英語: Danube/德語: Donau),但我找不到任何英文source有關德國人的母河,於是便請教一位在德國留學的朋友請他轉問當地人,才知道德國人自己並沒有德國父母河的概念,但在德國的詩中可以找到Vater Rhein, Mutter Donau與Mutter Mosel,Vater和NMutter就是Father和Mother,所以萊茵河Rhine其實有兩位太太。
雖然時關倉促,但既然來到Koblenz當然要到德意志角一看。大約走了30分鐘就可以由火車站走到德意志角,途中經過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
這個德意志角真的得有氣勢,加上晚上光源與遊人不多,添加了不少震攝人的氣氛。現在William I雕像是東西德統一後重建的,於1993年落成。元祖雕像在二次大戰被美軍炸毀掉進萊茵河,後來被完全拆除,只有William I的頭像存放在Koblenz的博物館中。
在Koblenz發現到的最早歷史是有莫色耳河Mosel對岸的Ehrenbreitstein Fortress(德語: Festung Ehrenbreitstein),大約公元前1000年已經有人在此建設防衛設施。公元前9年奧古斯都Augustus Caesar的繼子Nero Claudius Drusus在Koblenz建立軍事基地。
與Cologne的命運一樣,Koblenz在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滅亡後成為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的和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一部份。1018年這城市交給Archbishop of Trier,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亦曾經駐紮在這裡。由1690年至1801年Archbishop of Trier都是住在Koblenz的選帝候城堡Electoral Palace(德語: Kurfürstliche Schloss)。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