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的最後一天,今天遊覽的是故宮。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詔改由南京應天府遷都燕京順天府,燕京的皇宮就是今天的故宮,又叫紫禁城。
乘地鐵到天安門東站,出站就走兩步便可看見看天安門。從前的北京京城由外至內分為外城、內城與皇城,天安門就是皇城的南門,也就是明朝的承天之門。以下兩幅圖(改自Wikipedia)展示了內外城的各門與明清時期皇城的大門。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5
北京之旅的最後一天,今天遊覽的是故宮。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詔改由南京應天府遷都燕京順天府,燕京的皇宮就是今天的故宮,又叫紫禁城。
乘地鐵到天安門東站,出站就走兩步便可看見看天安門。從前的北京京城由外至內分為外城、內城與皇城,天安門就是皇城的南門,也就是明朝的承天之門。以下兩幅圖(改自Wikipedia)展示了內外城的各門與明清時期皇城的大門。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5
離開長城返回積水潭,接著乘地鐵到天壇東門站,看看這個中國最大的祭祀建築群。
天壇於明朝永樂十八年開始與建(1420年),已差不多有600年歷史。最初叫天地壇,祭天亦祭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於京城北面另建地壇,自此之後原先的天地壇只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天壇與地壇—個在北,一個在南,符合中國古代天南地北之說。
天壇是這建築群的統稱,北京城總共有九壇八廟,其中天壇公園佔二,這外,還有另外七壇位於東南西北各方。
大清早起身,在呼家樓站外買了兩個飽做早餐,今早的目的地是萬里長城。
由於大部份的遊客都喜歡都八達嶺長城,所以我們想去比較少人的居庸關。昨天在王府井已經詢問過旅遊局的職員,她以不耐煩的態度告訴我們居庸關現在不開放,若要遊覽長城只能到八達嶺。
往八達嶺長城的公車站位於北面的德勝門箭樓,可以乘地鐵到積水潭,出站後往東大概走十分鐘就到達箭樓。
順帶一提這個積水潭,以前的北京並不缺水,雖然沒有大河流流經京城,但有西海、後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個天然湖泊。元朝時為漕運需要開鑿了通惠河,使糧食可從南方經通惠河運到北京,終點便是積水潭。積水潭是十三世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比上世紀50年代填埋前的積水潭還要大五倍。元、明、清三朝都依靠它接收糧食。但為了興建地鐵,積水潭被填埋並成為歷史,現在的人都把西海當作積水潭…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3
在鐘樓灣胡同走了一圈,之後回到前海,沿著帽兒胡同一直走到南鑼鼓巷。
終於可以脫離人多擠迫的地方,寧靜的帽兒胡同讓人靜靜的看一看這個城市。中途看到一間歇腳小店,以四合院作鋪,並且有幾位北京的外國留學生在工作。於是休息一會兒,順便看一看中國的四合院。
小休一會後繼續往南鑼鼓巷進發,南鑼鼓巷跟鐘樓與鼓樓一樣建於元朝,由北至南,東西兩面各跟八條胡同連接,帽兒胡同就是在東面的其中一條胡同。南鑼鼓巷亦是遊客熱點,晚上是一條酒吧街。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2
威威的Ivy被指派到北京工作六個月,Tinyan當然不會放個此免費住宿的黃金機會,就這樣我們就計劃了一個三日三夜北京之旅。我對中共沒有什麼好感,但曾經是元、明、清三朝首都,北京的歷史我卻希望可以親身接觸。
星期五的下午出發,由於Standby關系,我與Tinyan只能呆呆的等候那生死一刻,等到有機位的時候,那航班的乘客已經Boarding。
我倆用上平生最快的速度衝入禁區,排隊等待過海關的時候,突然發現當然那Ground staff忘記給我們Luggage tags。Tinyan即刻衝出禁區返回櫃台並成功奪回,否則大黑跟我的大背包大概會被遺留在香港國際機場。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1
三日三夜北京短線遊話咁快就過左,多謝 Tinyan 陪我周圍走,仲有 Ivy 五星級的家同免費導遊服務。
只可惜…
我登上了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但我翻不過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哈哈。 Continue reading Beijing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