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地方展開了圍繞「老師與粗口」的論爭,令人想起去年一個英國案例「Plebgate」,和社會科學的「framing」理論。這案例同樣牽涉粗口、警權爭議、媒體和政治角力,當事人並非老師,而是同樣被賦予一定道德要求的國會議員兼執政黨黨鞭。
英國執政黨黨鞭被指粗口辱罵警察
當事人麥俊高(Andrew Mitchell)算得上英國政壇重量級人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當選下議院議員,2010年保守黨回朝後,被卡梅倫委任進內閣,擔任國際發展部長,並於兩年後改任黨鞭,繼續列席內閣會議。英國的執政黨黨鞭辦公室,就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旁邊的唐寧街9號,可謂處於權力核心中央。就在麥俊高接任新職後兩週,他騎單車離開辦公室時,被見慣政要的當值警察截停,感到不滿。
根據麥俊高的說法,他說了一句:「I thought you guys were supposed to fucking help us.」但綜合警員在不同報導的說法,他說了四句:「Best you learn your fucking place. You don’t run this fucking government. You’re fucking plebs. I’ll have your fucking job for this.」
英國警察的原有「Framing」
「Pleb」是英國對平民的藐視稱呼,這件「醜聞」就被稱為「Plebgate」。醜聞迅速被媒體報導,引起軒然大波,輿論一面倒指斥麥俊高,因為以警方主導的批評麥俊高的一方,在設定「框架」(framing)時,計算得十分精密。所謂「框架設定」,可以說是選擇性地以最簡單直接的符號,為公眾概括整件複雜事情的真相,是政治學、社會學、傳媒學的基本技能。在醜聞爆發時,任何支持麥俊高的人,都被「框」定為:
- 不尊重紀律部隊:英國警隊形象當時甚佳,因為案發前剛有兩名女警在執勤時被槍殺,激起全國同情,殉職女警的丈夫對麥俊高的批評尤其致命;
- 階級主義:「Pleb」是政治不正確用詞,代表高高在上的貴族藐視勤勉工作的下人,這是保守黨的死穴;
- 濫用職權:麥俊高涉嫌威脅讓警員丟官,又被對他不滿的前實習生揭發「曾在盛怒時作出類似威脅」,若一切屬實,就是公私不分;
- 最後,自然是麥俊高說有失身份的「粗言」。
部長道歉辭職後,媒體權威重設的「Framing」
麥俊高自覺被人格謀殺,卻百詞莫辯,唯有向首相辭掉黨鞭職務,從此消失於內閣,仕途受重挫,警方也發表聲明說不再追究。想不到三個月後,英國別樹一幟的媒體Channel IV播出了「Plebgate」事發時的閉路電視片段,發現原來麥俊高的版本才屬實,反而是數名警員串通製造假供詞。而且根據警方說法,「有一名剛巧與來自香港的外甥在一起、目睹事發經過的公眾人士」曾發電郵向副黨鞭投訴,但英國重量級記者、Channel IV新聞台創辦人之一Michael Crick調查發現,這人竟是警員冒充。結果,公眾輿論一百八十度轉變,輪到麥俊高的反擊勢如破竹,因為反對他的一方,現在被「框」定為:
- 濫用警權:不惜偽造證供,破壞警隊敵人仕途,反映他們可以對百姓一樣;
- 媒體炒作:「醜聞」迅速被報導,因為警員主動向媒體提供理應是內部記錄的資料,媒體根據一面之詞渲染乃不負責任;
- 虛善造作:聽了麥俊高的粗言「未審先判」的人,都是不尊重法治精神,而且以道德之名行事的作風十分虛偽。
扭轉醜聞「Framing」的關鍵
究竟《Plebgate》框架被顛覆的關鍵在哪裡?
麥俊高雖然對首相和內閣的處理不滿,但他沒有公開責難,因為在framing的遊戲,公眾對任何一個人的仕途得失興趣不大,認定當事人是利益牽涉者,供詞不可信。假如麥俊高拒絕辭職,空口說被誣捏,就是有閉路電視支持,也不會有後來的效果,因為那破不了原來設定的「框架」:他依然是說了粗口,依然是對當時全國同情的警察團隊不友好,依然顯示了在上位者的傲慢,依然是濫用職權,政治生命也不見得能復原。然而麥俊高主動道歉並辭職,切斷了基本利益,令民眾願意擱下原來被設定的「框架」,再等待一名有公信力的中立人士在制度的層面發聲,這人就是Michael Crick。此人開罪過不少麥俊高那樣的權貴,由他來把議題引導向新「框架」,公眾容易全盤接受。
結果,英國警方要獨立調查事件,拘捕了多名涉案警員,麥俊高亦控告最先配合警員報導醜聞的《太陽報》誹謗,政治生涯可能起死回生。
沈旭暉
2013-08-11
Reference: 沈旭暉 – 咫尺地球:英國「粗口門」 的啟示--你懂得Framing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