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蘇格拉底

陶傑 – 哲學君王

柏拉圖在三千年前說過,最理想的君王,是一個哲學家。也就是說,做領袖的最佳人選,是要懂得哲學,而且還活出哲學。

這句話不深奧。因為哲學家不一定是深奧的人,懂哲學的人,首先了解人性,尤其是人性的缺點和罪惡:嫉妒、貪婪、好色。哲學家不但有邏輯的思維,最重要的是他思考冷靜,對自己與生俱來的缺點,甚至罪惡的念頭,能以理性來抑制,因為他一面像高僧,看破了生死的短促,一面又有點像上帝,有澤披蒼生的慈悲。

柏拉圖的理想國領袖,與中國儒家講的「內聖外王」相似。中國人從前相信,皇帝必須是聖人。但這種期望不切實際。中國三千年,只有孟子和莊子是言行合一的聖人,連孔子也不全是,反而哲學家不必做聖人:蘇格拉底、康德、羅素,都不是聖人,但哲學家是最淡泊於私慾,最了解人性弱點,因此處事論斷,是相對最公正的人。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哲學君王

Advertisement

陶傑 – 中國歷史

中國的巫祭文化發源自黃河流域,春秋戰國時代,有了孔子、老子、墨子、荀子,也就是說,中國在分裂時思想最自由,人才最廣濟。

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中國文化第一次遭到嚴重的伐殺。

本來多元的思想,豐盛的靈感,可以繼續發揚,但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中國人思想和靈感的開拓,以血腥的方式,突然剎止。

但文化還沒有死亡,因為還鮮活,只是崇尚博愛的墨家從此沒有了,崇尚自然的道家走向煉丹、驅鬼、房中術的民間庸俗。蘇格拉底和釋迦牟尼那一級的思想宗師,像孟子和老莊,在中國,從此不再出現了。

留下了巨大的老本,經過兩漢,有所迴照,然後又經歷了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國的殺伐,到了唐朝,奇蹟一樣,經胡人和回教阿拉伯的外來影響,秦代之前的華夏多元文化,又喧鬧、豐潤而復興。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中國歷史

陶傑 – 大氣巴士的獄

如果梁班子是十八世紀末的波邦王朝——此一譬喻,純為方便,波邦王朝的法國,是古典主義精雅文化的豐盛期,今日的香特,當然不可類比——那麼香港的電視霸權,越來越像巴士的獄。

巴士的獄不是路易十六蓋的,但路易十六繼承了此一「品牌」。此外,攻打巴士的獄那天,發現裏面只有六名囚犯,但香港大氣電波的巴士的獄,卻是由雄厚的「慣性收視率」、亦即數以百萬計的遙控點擊建成的,所以法國的巴士的獄一日攻克,香港的那座卻不可能。

因為香港有「慣性收視率」,在法國大革命前夕,並無「慣性捱餓」、「慣性入獄」、「慣性為囚」。什麼叫「慣性」?根據巴夫洛夫對狗的實驗:搖一下手鈴,再讓狗吃一口,久而久之,狗的食慾與鈴聲掛上了號,以後狗只聽見鈴聲,就張嘴巴伸舌頭想吃,這就叫慣性。

很明顯,慣性對於狗,是生理規律,但人應該比狗高等,然而在慣性的意義之中,人不必聽鈴聲,就有了跟狗一樣的潛意慾,到底是人比狗更Sophisticated呢,還是人比狗更賤?如果尼采或者蘇格拉底復活,這是我最想請教的問題。

一個城市於電視有收視的慣性,所以電視台的霸權,與此一慣性有共生的關係。

同理,一個民族對奴役長期有順從的慣性,所以極權的壽命,亦與此一慣性地久天長。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大氣巴士的獄

陶傑 – 大混亂

香港特區十六年,一年比一年亂得一塌糊塗。除了經濟無出路,普選無法度,最新的混亂,是所謂的「思想混亂」、「論述混亂」、「邏輯混亂」。沒有邏輯的社會,最好不要講甚麼「論述」,不然,太多三流的「論述」,就造成一個城市,甚或整個民族的思想困惑。最新的例證,是「香港好在有廉政公署」的「湯顯明飲食酬詐醜聞」。甚麼叫「香港好在有ICAC」?廉政公署,是英國人為貪污成性的中國人社會的殖民地度身訂做的。英國本土沒有廉政公署,只有他在領導你這個「三千年燦爛文化」的社會,才為你設一個這樣的機構。「香港好在有ICAC」這句話,隱含的「論述」,是極為「殖民意識」的:香港絕不是幸好有中國大陸、不是幸好有自由行,而是幸好有英國人設立的廉政公署,按照英語國家的「核心價值觀」,訂立官員受禮和獲邀飲食的嚴格規限,防止華裔的香港高官,滑入貪污腐敗的中國「官場文化」的大醬缸。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大混亂

哲學的教室2 讓人生更淡定的15堂課

作者: 小川仁志

期待的第二集真的出現了,今次比上集更貼近現代人忽略的東西,例如建構社會的共同體消費主義媒體、建立國家概念的社會契約等等。

我相信這些都是香港人忽略或完全不關心的東西,不,應該說這裡的生活文化並不會培養一個人去思考或關心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意題。

當社會上的人都不懂國家一詞的定義,你又如何去討論有關國家的議題呢?

  • 「學習」 by 蘇格拉底 Socrates/Sōkrátēs
  • 「共同體」 by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Aristotélēs
  • 「我」 by 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 「思考」 by 巴斯卡 Blaise Pascal
  • 「經驗」 by 約翰.洛克 John Locke
  • 「整合意見」 by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 「不安」 by 齊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 「經濟」 by 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 「語言」 by 維根斯坦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 「潛意識」 by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有用這件事」約翰.杜威 by John Dewey
  • 「消費」 by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 「媒體」 by 馬歇爾.麥克魯漢 Marschall McLuhan
  • 「人生」 by 雅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 「哲學」 by 小川仁志 Ogawa Hitoshi

龍應台 – 美國不是我們的家

我收到好幾十封讀者的來信。年長一點的說:”每看你的文章,心情激動難平,一再淚下。”年輕一點的大學生寫著:”在成為冷漠的社會人之前,請告訴我們:我們能為臺灣這個母親做些什麽?”更年輕的,高中生,說:”反正做什麽都沒有用:我大學畢業就要遠走高飛,到美國去!”

 

少年人激動憤慨,老人家傷心落淚,絕對不是因為我的文章寫得好。這一大疊情緒洶湧的信件對有心人應該透露出兩個問題:第一是事態本身的嚴重性;臺灣生活環境的惡劣已經不是知識分子庸人自擾的嚷嚷,而是市井小民身受的痛苦。第二是個人的無力感;如果這個社會制度中有暢通的管道讓小市民去表達他的意願、去實現他的要求,他就不會郁積到近乎爆炸的程度,就不需要憑靠區區幾篇不起眼的文章來發泄他的痛苦。 Continue reading 龍應台 – 美國不是我們的家

討論的技巧 @ 1

討論可以啟發思考,驗證自己的論點,從而找出更好的觀點好讓自己面對抉擇時作出恰當的決定。

古希臘文化的偉大,有賴於蘇格拉底式的討論,不單止孕育新思維、新思想,更引導人類判別善與惡,深深影響整個文化的各個階層,並伸展到歐洲不同地方。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善與惡不是單單的善良與邪惡,善代表所有有益、好的東西,惡是指有害、不好的。我在這裡所講的討論是善惡的討論,也就是古希臘先哲所討論的對象。

討論可以很容易發生,但有結果的討論卻不常見。這是因為不是有兩把口,會發聲就可以討論。

討論完各持己見的例子比比皆是,寫這篇Blog是為了提醒自己留意討論時的技巧,亦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Continue reading 討論的技巧 @ 1

世界哲學家叢書 – 柏拉圖

作者: 傅佩榮

柏拉圖深受蘇格拉底影響,繼承了蘇氏的哲學思想並加以發展。此書主要以對話錄 Dialogue中的所講述的事件去分析柏拉圖對多個範疇的思想,包括

  • 知識
  • 理型 Theory of Ideas (Greek: Eidos)
  • 靈魂
  • 愛樂斯 (Greek: Eros)
  • 神明
  • 藝術
  • 快樂
  • 教育
  • 政治

當中的理型(Greek: Eidos)就是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思想。其實我都未能完全理解書中所有東西,但大概我都可以領略到些少柏拉圖心中理想國 The Republic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