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菲律賓

陶傑 – 「亞洲價值觀」

二十年前開始,亞洲經濟增長,因為勞工成本廉價,出口強勁,促成就業普遍,市場旺盛。

本來,亞洲的「奇蹟」,只是經濟現象,經濟以「價格」(Price)的競爭為本,價格只與一個「錢」字有關,但那時候,亞洲一些領袖,開始翹尾巴,在國際論壇誇誇而談,大講所謂「亞洲價值觀」。

「亞洲價值觀」是甚麼?二十年來,除了一個錢字很明確,其他一片模糊。

亞洲不同歐洲。歐洲是耶教文明地區,從芬蘭挪威,到意大利葡萄牙,連俄國和波蘭,除阿爾巴尼亞和巴爾幹的少數,都信奉同一宗教,而且在一九九一年之後,都有民主普選。歐洲基本上,是一種共識。

但是亞洲不同:亞洲表面各自發財,日本脫亞入歐,早已不屬亞洲。南韓和中國,表面上稱為「儒家文化」,其實是胡扯,中國是蘇俄馬列的共產國,跟「儒家」沒半點關係,韓國也不再是「華夏」,跟真正儒家的台灣中華民國,韓國又沒有邦交。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亞洲價值觀」

Advertisement

陶傑 – 局長智鬥阿三

繼梁特「成功爭取」阿三「鄭重道歉」──道歉的是他不記得梁振英的名字之後,對於「賠償問題」,阿三再出高招:呼籲菲律賓華僑自行籌款,交付賠償。

三年前馬尼拉血案,我已經有點奇怪:不是講「血濃於水」的嗎?菲律賓有三百萬華僑,他們平時也過農曆新年、慶中秋,也「渴望祖國強大」。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南洋華僑慷慨捐輸,按道理,菲律賓的福建華僑,應該出來遊行,抗議菲國上侵黃岩島、下屠香港中國同胞(假設八名死者,都沒有持加拿大或英國本土護照),為什麼沒半點動靜?

後來,不幸又發生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事件,中國民間爆發反日暴動,燒日本車、砸日本餐廳,我也奇怪,日本有十四萬中國僑民,都有一顆「中國心」,捍衛大是大非,為什麼日本卻沒有中國留學生和旅日華人的遊行?

一位大陸朋友,對此觀察甚微,笑說:「如果日本政府宣佈,向燒日本車的中國人發給居留日本簽證,叫那個暴徒即日收手,第二天去日本定居,包管所有的『愛國憤青』,都會就地解除武裝,等待日本領事館發出移民簽證,去了東京,也會乖乖的做一個守法市民,絕不會在新宿發動示威。」

我聽了,答:明白了。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局長智鬥阿三

陶傑 – 與菲傭對話

我叫來家中賓傭馬蓮達(Melinda),賜以平身,請她上座。

「Sir,我還有許多工作沒做完呀,」馬蓮達受寵若驚。這許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對她這樣平等過。

我替馬蓮達斟一杯茶,敬她。馬蓮達受驚更甚,拚命搖頭擺手,以為我準備替她結束僱傭關係,送她回馬尼拉。

「放心吧,Sir不是想炒你的魷魚,Sir只是想向你表示敬意。」

馬蓮達睜大眼睛。

「你們的民選總統阿基諾三世,智商非常高。他羞辱了香港來的特首,維護了你們賓國尊嚴。香港的梁特首,在對付一個說粗口的女教師,黑起一張臉,擺出一副喝令她交報告的威勢,但在你們阿基諾總統面前,正襟危坐,乖乖的,笑得極為謙卑。你們哪裏是僕人國家呀?一個主人總統,狎玩一個僕人特首,你們菲律賓有普選。在技術上,這是民主的勝利。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與菲傭對話

陶傑 – 終極一戰

現在人家賓總講明白,根據菲律賓的文化,也就是他們的國情,國家是不會為人家的過失道歉的。

既然是文化,當然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香港人不可以自己的一套加諸賓國,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同一天會見美國副總統,也訓令美國,不要把美國的標準來要求中國。

事情的邏輯,至此極為清晰了:各國的文化國情,多元存在,你不要對我使「霸權」,我也不會對你強行欺壓。你有吐痰打尖的喧囂文化要我包容,同理,我也有不為其他人的過錯不道歉的文化要你包容。

至於你不同意我處理人質拯救的暴力方式,嫌我太粗糙;但世界也沒有忘記,二十多年前天安門廣場你用坦克清理學生示威,你也說這是你的國情。你有道歉嗎?沒有。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終極一戰

倪匡 – 一個劇本換層樓

倪匡回港幾年,粉絲比以前更多了。大家愛他快人快語,我們都想像倪老先生一樣,不論是談創作談政治批評政府,全部百無禁忌。年前受施仁毅之邀,掛名「香港小說會名譽會長」,推動香港創作。今年書展申請得來145萬,辦「香港小說跨媒體創作大獎」,鼓勵創作。這個下午,我們由小說創作,談到香港前景。

記者:何兆彬
攝影:楊錦文

蘋:蘋果
倪:倪匡
施:施仁毅

小說只分兩種
蘋:倪生認為在香港搞創作,仍然有得搞吧?

倪:一定有得搞,在大陸都有,那在香港更加有得搞了。頂多你無地方發表啫,哈哈!
Continue reading 倪匡 – 一個劇本換層樓

我有一個島 – 卡兒哈甘

作者: 崎山克彥

一次潛水的邂逅,令作者崎山先生深深地地愛上一個菲律賓小島,也因為這次緣份的相遇,使他毅然告別30年的忙碌但沒有方向的上班族生活並將自己的退休金用作買下這小島的費用。從此與島上五百多個原住島民生活並打開人生精彩的新一頁,而這小島的名字就是卡兒哈甘(Caohagan Island)。

卡兒哈甘生活了20年,崎山先生一真想著如何保育小島原生的自然環境一方面希望以環保的方式提高島民收入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引導他們不以被物質生活所蒙蔽而捨棄那純樸和簡單的文化。我相信這一定是作者要面對的最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如何帶領一個意識形態奧向著正確又健康的方向發展。

本書除了介紹卡兒哈甘的生活習慣,也敘述了作者在這20年的生活裡所反思的世界觀。我也想試一試漫無目的地在卡兒哈甘生活一段日子,相信一定可以帶給我新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