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反英暴亂,因為大紫荊愛國老英雄之死,又引發一場是非之爭。
有人倡議:要「重新評價六七」,因為一九六七年的暴亂之前,「港英」治下的香港,窮人受壓迫,所以愛國同胞起來放炸彈,紅燒英國白皮猪、生劏警察黃皮狗,還是有道理。
英治時代,一九六七年的香港,確實有許多窮人。但都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難民大舉南逃,進入香港躲避的結果,中國的內戰,自相殘殺,五十年代初,難民湧來一百萬。不久之後,偉大領袖毛主席又「大躍進」,餓死四千萬中國人,一九六二年,廣東飢民翻山越嶺,又逃來幾十萬。
英國人建公屋的速度,追不上中國蟻民逃避中國統治而用腳投票的逃跑速度,於是英國人慈悲為懷,撥出許多山頭,讓你木屋棲身。
英治時代,一九四九年之後,香港的窮人不是英國製造的,是中國人殘酷不仁的政治的自我排洩。英國自己,戰後也很窮,艾德禮的英國工黨政府要派經濟學家凱恩斯借錢,英女皇沒有錢拿來香港派,美國教會的傳教士倒是派了不少奶粉。然後就是所謂「窮人受壓迫」的真相。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暴動是非 →
香港「工運領袖」、一九六七年文革暴動執行人兼「大紫荊」得主逝世,特區政府林鄭月娥宣哀悼,指這位老人「對勞工福利有突出建樹」,引起爭議。
這位老人以「反英抗暴」成名。但是特府鬼鬼祟祟只提其「勞工福利」的「突出建樹」(有何「突出建樹」?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公積金還是男女同工同酬,都由這位老人倡導促成?),不敢提這位老英雄一九六七年的反英愛國事蹟,正如中國評論毛澤東,只提毛澤東對十年來中國大陸風行的「湖南毛家菜」、「毛主席紅燒肉」之風行的貢獻,不提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對香港愛國老英雄的一生功業,強行閹割,難怪香港特府的政務官,長期被愛國陣營視為「港英餘孽」。
特府說要推行中國歷史教育。看見特府對我們愛國老英雄那副鬼祟閃縮的「歷史評價」,也難怪香港家長有錢的,都會像梁特和林鄭司長,明智地將子女送當年「反英抗暴」的仇恨對象──英國去讀書。
至於這位姓楊的老人,值不值得「大紫荊」?同為大紫荊勳賢的吳康民先生論定,說得比林鄭中肯:「因他文化不高,缺乏辯才,所以也不算是一位出色的工會領袖。」這樣一來,所謂「對勞工福利有突出建樹」之說,亦即刻引人發笑。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暴動英雄大紫荊 →
Dream BIG and go for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