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林瑞麟

陶傑 – 講錢傷感情

前政務司司長林瑞麟原來是個值得懷念的人物。在「汶川大地震」之後,有一筆為數二百萬元的香港捐款,用作在災區「重建學校」,哪知道學校建好之後,很快拆掉,改建成夜總會。林司長到四川去追查這二百萬捐款的去向。

林司長為什麼膽敢這樣做?不知是不是受到上帝指引。二百萬元雖然很少,但當初你有捐出去的義務,因為「血濃於水,本是一家人」,但後來錢不見了,你如果想查究,就變成「干涉內政,井水犯河水」。中國人的邏輯標準像四川底層的地殼板塊,時時移來移去,林前司長膽敢去查究,不論追不追得到,這份身入虎穴的道德形象,十分令人欽佩。如果要求不太高,二○一七年若林前司長選特首,香港人還是可投一票。

這次又地震,中國政府表現大國成熟器度,宣佈婉拒境外援助,確實,中國已經強大,歐洲和冰島都乞求中國資金,強國的定義是你有事求我,我出點事,不必求你。當年鄧小平說收回香港主權,戴卓爾夫人告訴他:「收回香港,將會是一場災難。」鄧小平答:「再大的災難,中國人民也能獨自承擔。」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講錢傷感情

Advertisement

曾志豪 – 什麼是教壞細路?

那天,黃毓民用孟子《離婁上》「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來質問曾蔭權何以指派民望極低的林瑞麟出任政務司,可能「離婁」和「彌留」同音,觸碰到正處於「彌留狀態」的曾蔭權的敏感神經,故此以「黑社會爛仔」反唇相譏。事後不少市民為曾特首言論而喝采歡呼,紛指「罵得好」,問其原因,答曰:呢啲議員成日大大聲教壞細路,特首鬧得佢啱。

何謂教壞細路?我最近很愛用這個比喻解釋。 Continue reading 曾志豪 – 什麼是教壞細路?

沈旭暉 – 當威權政治取代官僚政治——哪裏出了錯?

殖民地政府給香港市民的教育、醫療、住屋、政府管治模型全部比特區政府弄到不似人形…

 

替補機制被押後表決,有認為只要政府「做回程序」,方案就可通過,又把反對聲音一律歸類為「泛民動員」。似乎政府尚未明白「替補門」的關鍵﹕為什麼對原方案沒有強烈意見的、對泛民不存好感的、乃至政治冷感的學者,都出來反對?答案在於政府的手法屬「威權政治模式」,這是香港人絕不能接受的,從前就是再高壓,也以「官僚政治模式」執行政治任務。後者並非理想,但起碼基於理性,前者則基於權力。為解釋何以現方案必須撤回,本文探討政務官在「前替補門時代」如何執行同一工作,大家當能明白問題核心。
 

什麼是「漏洞」和「玩嘢」? Continue reading 沈旭暉 – 當威權政治取代官僚政治——哪裏出了錯?

馬嶽 – 輸者替補 曠古絕今

曠古絕今… 用來形容香港特區政府班“官”真係最貼切不過。

 

特區政府為了防止民主派再用辭職發動「公投」,想出了曠古絕今的替補制度:由本來輸的候選人補上出缺的席位。政府有關論據錯誤極多,處處誤導公眾,實在極為可悲。
 

違反比例代表制精神

政府強調有關安排符合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但其實新安排和比例代表制原則大相逕庭。比例代表制最簡單和重要的精神和原則,就是議席應該大致按照選舉中各政黨名單得票的比例而分配。簡言之,一個政黨如果在選舉中獲得一成的選票,它應該在議會中拿得大約一成的議席(全面普選的話),令議會的議席分佈,可以大約反映社會中民意的分佈。 Continue reading 馬嶽 – 輸者替補 曠古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