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普世價值

陶傑 – 羊年寓言

羊年到了。當此時世,最好的家教,是對你的子女講伊索寓言所有關於羊的故事。

伊索寓言之中,以羊和狼為主角的故事很多。譬如:一隻小羊在河邊喝水,一隻狼看見了,想用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把小羊吃掉。

狼走到上游,惡狠狠告訴小羊:你喝水,弄髒了我也想喝的水。

小羊很無辜地分辯:我喝水的地方在下游,你在上游,你喝你的,下游的水從你那裏流下來,我怎弄髒了你的水呢?

狼見此說不成立,又惡狠狠說:「你去年罵過我的父親。」小羊說:「我很小,去年我還沒有出生,我怎樣罵了你父親呢?」

狼最後說:「不管上游的水你有沒有弄髒,也不管你有沒有罵過我父親,反正我餓了,我就是要吃掉你。」於是就將小羊撲殺吃掉了。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羊年寓言

Advertisement

陶傑 – 不惑

在中國人社會,要做到「不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四周中國式的喧噪之中,不要隨一般中國農民狹小的視野和見識,勿為其帝皇奴民之意識病毒所侵惑,培植最基本的抗疫力,是配備(Equipped with)西方的邏輯思考。

邏輯學是西方文明之根本,為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所無。西方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邏輯學,衍生了理性的思考。雖然在黑暗時代因教廷而壓抑思想幾達一千年,但壓不住的,文藝復興和科學,西方產生了達文西、牛頓、達爾文,脫穎而出,將伊斯蘭和中國拋在後面,而領先於世界。

中國人沒有邏輯思考力,你要有,而且還要讀通中國的歷史,再以西方的邏輯思考、配以英國人講的Common sense,驗證中國式思維的千百謬誤。

譬如,中國人最喜歡講「以法治國」。但是他們的「法治」,絕對不是西方的Rule of Law。中國自己的「法治」源自法家。法家的始創人,是春秋的管仲。管仲說:「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不惑

宗教學暨神話學入門

作者: 董芳苑

本書是一本宗教學的入門書,作者講述有關宗教學的各種定義,包括宗教學宗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等,同時亦介紹了現時仍然存在的各個宗教神話

宗教學是一門人文科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著手,當中包括歷史現象學心理學等等。

宗教的出現,隨了深深影響了人類的歷史外、它也會與當地的文化相互作用,例如基督宗教的理念,促使了平等、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出現,甚至推動政治體制的改革。雖然中國的墨家也有兼愛,但只屬小眾,難以與分庭抗禮。

從道德觀來看:

一神論的宗教道德觀
追求公義、博愛、人權、順服、聖戰 (如基督宗教、伊斯蘭教)
多神論的宗教道德觀

嚮往功利主義、獨善主義 (如道教、民間信仰)

無神論的宗教道德觀
強調自力修持、慈悲、戒殺、追求解脫、或忠黨愛國 (如佛教、納粹主義、共產主義)

在東方,或許是我們缺乏一神論的宗教而民間信仰卻比較流行,形成了如香港的拜金主義

宗教學暨神話學入門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作者: Fernando Savater

這是一本哲學家爸爸寫給兒子的一本書。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不停面對新的挑戰、問題、環境等不同狀況,當面對這些狀況時我們不得不作出選擇,而大部份時間這些選擇都沒有很清晰的最佳答案,更甚者在選擇上往往充滿一些普世價值觀的衝突。

即使是最無私、最聰明的人亦未能肯定作出最善的決擇,更何況在價值觀被嚴重扭曲的現今社會生活的普通人。一個不重視倫理學的社會只會繼續禮樂崩壞。

“倫理學就是探求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一種理智行為。”這裡的好不是你的屋子有多大或你的收入有多好,而是對自己、社會、人類共同體更善的生活。

記住不要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每個人生的決擇,即使你放棄選擇也不能否認你擁有選擇的自由,因為放棄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所以沙特(Jean-Paul Sartre)說人是「被處以自由之刑」

作者: Fernando Savater

三個故事

找到一編很好的文章,內裡以三個故事去表述很美好的普世價值觀,特別係最後柏林法庭的那位法官。

第一個故事: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你們的太監製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勳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
評論:大清國人人有病。 什麼病? 做了奴隸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隸,還以為自由著的病。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中國有一類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卻有著統治階級的思想。 Continue reading 三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