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明朝

陶傑 – 道義居英權

特府的政制局長說,香港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之後,英國對香港已經「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不存在道義責任」。

但是,這位譚局長是前「港英」政務官過渡來的。英國對香港,今日確「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但他沒有說的一樣,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前「港英」政務官,都偷偷摸摸地收藏着英國人撤走前賜與的「居英權」。

居英權之設計,人人皆知,是預防有一日共產黨在香港掀起大清算,榮獲居英權的香港華人,包括英治時期的政務官在內,可以逃跑,帶家小安全回歸英國。

居英權即是英國對香港之道義責任。現在這位局長宣佈,英國在九七後對香港已經「不存在道義責任」了,那麼他可否率領全體擁有居英權證書的特府政務官,將英國人臨走時悄悄塞給你的那張紙頭拿出來,燒掉,然後公開宣誓:為斷掉英帝國主義的這點「道義責任」,終身不會向英國政府再申請領回(因為英國人很周到,他知道你有一天做了中國政府的人,會被迫昧着良心公開反英,所以英國容許你為了演戲,騙共產黨,可以公開放棄居英權一次,以後回復正常人性時,再偷偷領回)。

英國對香港沒有道義責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可以這樣說。前「港英」政務官今日這樣講,就有問題了。當然,或許是中國逼譚局長講的,要將前港英高官的居英權的問題暴露出來。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道義居英權

Advertisement

林民中 – 寫於觀察街站後

香港之華洋雜處,不只在人種,更在想法。西方人講人權:民主是天賦的,自由是與生俱來的,個人價值是要彰顯的;東方社會,上面說什麼就算什麼,皇帝姓趙擁趙,姓朱擁朱,女真人要你留頭不留髮,三百年中國男兒就禿著前額過一生,一生默默在鳥籠般的空間過活。

這十多年的爭論,由六四鎮壓有理無理,至民生議題的hktv事件、反佔中與佔中,歸根咎底,就是英殖時代培養出的西方觀念與中國人一直潛藏著的傳統思維的角力。講個人價值、自由、公平,所以擁有西方文明觀念的那班港人,會說中共鎮壓八九民運是錯、各種打壓人民自由的行為是不義、貪污舞弊是政治制度沒有適當人民制衡之過,我有權看電視你沒理由不發牌、佔中是爭取真普選不果後的官迫民反,暗示我有權這樣公民抗命;傳統中國人則認為上面誰當老闆就對誰忠君愛國,六四後共產黨繼續做到老闆,就要聽從他,他說鎮壓帶來穩定繁榮,你就要重視這個事實,那些人命是國家發展必負代價云云、國家目前貪污腐敗,但會好起來,因為明君會來,你看看朱榕基說打貪連棺材都準備好了、現在習近平打貪力度多強,國家總會進步向光明前進!不給hktv發牌政府決策是正當的,我也不支持發牌給王維基,所以應該不發牌、佔中是要製造動亂破壞香港,國家已經給你投票,你們還想搞亂香港?!這諸般爭論,歸根結底就是一場東西觀念的對決。
Continue reading 林民中 – 寫於觀察街站後

陶傑 – 綑綁之驚

王維基申請電視牌照,雖然投入大量資金,積極工作,卻被梁振英的特區政府踢出局,理由是「過份高調進取」、「冒犯政府權威」、「有『逼宮』之嫌」,而且更進一步,因電視劇太受香港市民歡迎,有可能「號召香港人遊行示威」。

梁振英時時自稱中國人,而且「中國」得很百分之百,擁有這等中國人的誅心陰暗性格,十分正常。

慘在與所謂梁班子綑綁的一些「前朝港英餘孽」,英國人教出來的黃皮膚精英,你看所謂行政會議的人馬排開,有幾位:穿西裝戴眼鏡、相貌端莊而一對眼睛不矇豬的;早生了點白髮的、蓄了奇勒基寶式小鬍子的,還有若干女士,穿上衣裙,頗有一兩分牛津劍橋淑女氣的──這一幫,一看就知道「中國人」的味道不是太濃的,略受過英國文明洗浸的人士,對於王維基不獲發牌的「中國深層次理由」,一定不敢認同,甚至如英語說的:「深深受到驚怖」(Deeply appalled)。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綑綁之驚

陶傑・讀書・做人

訪問陶傑,是難也是易,傳媒裏的陶傑是個多面手,要寫陶傑,難!容易變瞎子摸象,他文字功夫上乘,說話條理分明,旁徵博引,抓住這點,他是才子,若抓住他抵死比喻,會說他刻薄犬儒,抓住小農DNA, 便是反華反共。陶傑本人並不介意,百貨百賣有百客。但正如孫悟空分身,萬變不離其宗。穿越他的文字及傳媒形象,你會見到一個真實的陶傑,就是他留給自己的那一部分,陶傑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痛苦、掙扎沒有感覺嗎?對毛澤東的痛恨,是無緣無故的嗎?到今日取笑大中華膠、左膠,是刻薄嗎?陶傑由讀書、做人說起,再論到中國知識分子的traumatic創傷性集體心理、中國歷史之痛苦及「國情」二字之桎梏。

當收起嘻笑怒罵、尖酸刻薄犬儒之後,仍然是當初相識的那個有火的讀書人,沒有改變,要寫陶傑,其實一點也不難。

劉:劉細良
陶:陶傑

劉:你寫作多年,近年還參與電影創作,你有固定吸收知識的方法嗎?
陶:每日都要讀書,是一生一世的。身為中產或知識分子最基本的職責,亦是跟基層或商人最基本的區別,就是你要看書。看書is what makes you中產、知識分子,或者專業人士,特別要讀humanities的書。你在大學三年共九個學期,其實讀到多少?大學不過指了一個方向給你,讓你培養出一種讀書方法和志趣,然後你便一路走下去。
Continue reading 陶傑・讀書・做人

碧血劍 – 袁崇煥評傳

作者: 金庸

查先生的小說當然很好看,但今次想分享的是袁承志故事完結後的袁崇煥評傳

這是查先生在1975年所寫的補充。正如作者所說,碧血劍中的虛構主角袁承志是一很性格不鮮明的角色,相反,整篇故事都是圍繞從未出現過是袁崇煥金蛇郎君夏雪宜

評傳中除了交待明末時的歷史背景與袁崇煥的生平外,作者主要帶出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崇禎並不是因為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殺害袁崇煥,即使沒有反間計,君臣之間性格上的衝突與嫌隙才是真正的殺機。

「屌那媽,頂硬上,幾大就幾大!」,這就是袁崇煥的名句,反映了廣東硬漢子的性格與廣東話/粵語的神粹。不要以為他是粗人一個,其實他是明朝進士,是一個文官,但憑著對國家的熱誠與軍事觸覺,終於擊退了從未打敗仗的努爾哈赤,為明朝東北的百姓帶來短暫的安寧。

可惜的是他的君主是生性多疑的崇禎,就在多次君臣之間的衝突後,在加上京中奸臣的唆擺,即使袁崇煥在北京城外成功抵抗繞路入侵的辮子軍(崇禎害怕袁系軍隊,所以不讓袁軍進城,袁崇煥與他的部隊只好在城外死守。),也改變不了崇禎的殺意。

最後袁崇煥被判凌遲處死,就是要被刀手在身上割下一千塊肉才可以死的變態死刑,但無知的北京市民卻忘恩負義地認為清兵是袁崇煥引來京城,袁崇煥被押去行刑時,不少北京市民爭先恐後咬下袁崇煥的肉,連內臟也咬破,這就是一代忠臣的下場。

當時的女真族只有五十多萬人,而明朝粗略估計有一億人,其實努爾哈赤皇太極不斷主張議和,並願意臣服於明朝皇帝,但愚蠢的崇禎與不少京官都覺得議和是喪權辱國的行為,可想而知明朝是注定要自我滅亡的。

我相信歷史在民智未開的地方只會一直重覆下去。
碧血劍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5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北京之旅的最後一天,今天遊覽的是故宮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詔改由南京應天府遷都燕京順天府燕京的皇宮就是今天的故宮,又叫紫禁城

乘地鐵到天安門東站,出站就走兩步便可看見看天安門。從前的北京京城由外至內分為外城內城皇城天安門就是皇城的南門,也就是明朝承天之門。以下兩幅圖(改自Wikipedia)展示了內外城的各門與時期皇城的大門。

內外城與皇城
內外城與皇城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5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4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離開長城返回積水潭,接著乘地鐵到天壇東門站,看看這個中國最大的祭祀建築群。

天壇明朝永樂十八年開始與建(1420年),已差不多有600年歷史。最初叫天地壇,祭天亦祭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於京城北面另建地壇,自此之後原先的天地壇只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天壇地壇—個在北,一個在南,符合中國古代天南地北之說。

天壇是這建築群的統稱,北京城總共有九壇八廟,其中天壇公園佔二,這外,還有另外七壇位於東南西北各方。

  • 圜丘壇 – 天壇公園內,位於城南
  • 方澤壇 – 地壇公園內,位於城北
  • 朝日壇 – 日壇公園內,位於城東
  • 夕月壇 – 月壇公園內,位於城西
  • 祈谷壇 – 天壇公園內,祈年殿的圓形殿座
  • 太歲壇 – 先農壇東北,祭太歲及十二月將神
  • 先農壇 – 天壇公園西面,祭神農氏
  • 先蠶壇 – 北海公園的東北角,祭祀蠶神
  • 社稷壇 – 中山公園內,祭祀代表土地的社神和代表五穀的稷神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4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3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大清早起身,在呼家樓站外買了兩個飽做早餐,今早的目的地是萬里長城

由於大部份的遊客都喜歡都八達嶺長城,所以我們想去比較少人的居庸關。昨天在王府井已經詢問過旅遊局的職員,她以不耐煩的態度告訴我們居庸關現在不開放,若要遊覽長城只能到八達嶺

八達嶺長城的公車站位於北面的德勝門箭樓,可以乘地鐵到積水潭,出站後往東大概走十分鐘就到達箭樓

順帶一提這個積水潭,以前的北京並不缺水,雖然沒有大河流流經京城,但有西海後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六個天然湖泊。元朝時為漕運需要開鑿了通惠河,使糧食可從南方經通惠河運到北京,終點便是積水潭積水潭是十三世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比上世紀50年代填埋前的積水潭還要大五倍。三朝都依靠它接收糧食。但為了興建地鐵,積水潭被填埋並成為歷史,現在的人都把西海當作積水潭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3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1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威威的Ivy被指派到北京工作六個月,Tinyan當然不會放個此免費住宿的黃金機會,就這樣我們就計劃了一個三日三夜北京之旅。我對中共沒有什麼好感,但曾經是三朝首都,北京的歷史我卻希望可以親身接觸。

星期五的下午出發,由於Standby關系,我與Tinyan只能呆呆的等候那生死一刻,等到有機位的時候,那航班的乘客已經Boarding。

我倆用上平生最快的速度衝入禁區,排隊等待過海關的時候,突然發現當然那Ground staff忘記給我們Luggage tags。Tinyan即刻衝出禁區返回櫃台並成功奪回,否則大黑跟我的大背包大概會被遺留在香港國際機場。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1

陶傑 – 唐君毅名句

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

小圈子「選舉」,豬狼相爭,其中一隻,備受「知識份子」吹捧、文化人歡呼、專業人士叫好,師奶阿嬸萬人迷,只是香港首富很有保留。

他老人家不喜歡,這就對了。此候「選」人民望一直暴升,最後幾天,卻爆出他有「催淚彈防暴隊」的特殊嗜好,於是「民調」又急跌。

在英語之中,有Lesser of the two evils之說,意思就是:形格勢禁時,要不那麼壞的那個。這句話,在一貫非黑即白頭腦簡單的社會,無法明白,於是「知識份子」帶頭起哄,很好,這次真「選」對了。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唐君毅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