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奧運

陶傑 – 你會選擇嗎?

倫敦奧運會開幕禮──不是「倫奧開幕式」──「倫奧開幕式」,是鄰近地區的反智詞彙,在一個不知禮數為何物的社會,才把一個「禮」字悄悄自我閹割掉。

以鄰近地區的語意邏輯,既然是「開幕式」,那麼也沒有「婚禮」,應叫「婚式」;沒有「畢業禮」,應叫「畢業式」,雖然,在鄰近地區,早就取消了「葬禮」、「殯儀」等詞,他們概稱為「追悼會」。看見香港人「開幕式」、「倫奧」之類跟着亂叫,就會明白,向一個愚昧的社會洗腦,由詞彙開始,一點也不難。

特區政府的教育局長吳克儉,在「六四」時有向美國國會哀求美國人賜予美資機構香港僱員居美權的行為紀錄,他說:言論資訊自由,香港人不會使用一種教材,所以不會形成「洗腦」。

但中國人有「大一統」,行為「一體化」的基因。「倫奧開幕式」、「京奧開幕式」,香港的華文傳媒也跟着叫,日漸「統一」,像「悉尼」取代「雪梨」,「弗吉尼亞州」取代「維珍尼亞州」一樣,中國人的大腦結構,天生是這個樣子,吳克儉說「教材不止一套,可以各自選用」,是扭曲中國人思想行為的瞎話。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你會選擇嗎?

Advertisement

李怡 – 最偉大的運動員

「飛魚」費斯在幾次奧運已共獲獎牌21面。早幾天他在拿到生涯第17面金牌時,廣播員高呼「他是歷來最偉大的運動員嗎」。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至少他是最偉大運動員之一,但偉大不能單靠獎牌來衡量

美國人普遍認為,1936年在柏林奧運會上奪得四面田徑金牌的黑人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是最偉大的運動員,不僅因為他迭創紀錄,更因為他以驚人的成績有力地反擊了希特勒的種族歧視,使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深受鼓舞。

但在我心中,最偉大的運動員是在柏林奧運挑戰歐文斯的德國運動員魯茲.朗(Luz Long)在跳遠項目中,他奪標呼聲最高,賽前希特勒接見他,鼓勵他要擊敗歐文斯。初賽時,歐文斯跳兩次都違規,第三次若達不到標準就要出局了。這時,魯茲.朗走到他身邊,教他一個小訣竅,就是把毛巾放在起跳板數英寸處,就肯定不會犯規和進入決賽了。歐文斯照做,進入決賽。決賽中,魯茲.朗以7.87米平了世界紀錄,歐文斯以8.06米贏了他。貴賓席上希特勒臉色鐵青,看台上的觀眾倏忽沉靜。場中,魯茲.朗跑到歐文斯站的地方,舉起他的手高聲喊:「歐文斯!歐文斯!」歐文斯隨即舉起魯茲.朗的手,聲嘶力竭地喊:「魯茲.朗!魯茲.朗!」>

在德國全民被希特勒國家主義麻醉的社會氣氛下,魯茲.朗堅持運動員精神而不顧納粹強權和全民「愛國」的群情。柏林奧運會結束不久,他就被送上了北非戰場。他死在一個簡陋的戰地醫院,和他同時代的德國人不理解他,後來的人則因他的德軍士兵身份絕少提起他。他不是成功者,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

李怡
2012-08-05

Reference: 最偉大的運動員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4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離開長城返回積水潭,接著乘地鐵到天壇東門站,看看這個中國最大的祭祀建築群。

天壇明朝永樂十八年開始與建(1420年),已差不多有600年歷史。最初叫天地壇,祭天亦祭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於京城北面另建地壇,自此之後原先的天地壇只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天壇地壇—個在北,一個在南,符合中國古代天南地北之說。

天壇是這建築群的統稱,北京城總共有九壇八廟,其中天壇公園佔二,這外,還有另外七壇位於東南西北各方。

  • 圜丘壇 – 天壇公園內,位於城南
  • 方澤壇 – 地壇公園內,位於城北
  • 朝日壇 – 日壇公園內,位於城東
  • 夕月壇 – 月壇公園內,位於城西
  • 祈谷壇 – 天壇公園內,祈年殿的圓形殿座
  • 太歲壇 – 先農壇東北,祭太歲及十二月將神
  • 先農壇 – 天壇公園西面,祭神農氏
  • 先蠶壇 – 北海公園的東北角,祭祀蠶神
  • 社稷壇 – 中山公園內,祭祀代表土地的社神和代表五穀的稷神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4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2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鐘樓灣胡同走了一圈,之後回到前海,沿著帽兒胡同一直走到南鑼鼓巷

終於可以脫離人多擠迫的地方,寧靜的帽兒胡同讓人靜靜的看一看這個城市。中途看到一間歇腳小店,以四合院作鋪,並且有幾位北京的外國留學生在工作。於是休息一會兒,順便看一看中國的四合院

小休一會後繼續往南鑼鼓巷進發,南鑼鼓巷鐘樓鼓樓一樣建於元朝,由北至南,東西兩面各跟八條胡同連接,帽兒胡同就是在東面的其中一條胡同南鑼鼓巷亦是遊客熱點,晚上是一條酒吧街。
Continue reading 2011 – Beijing 北京之旅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