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太監

陶傑 – 隆隆炮聲

有「港區人大代表」與愛國商人在北京提案倡導「年初一穿國服」,因為西裝是「伴隨着隆隆炮聲傳入中國的」。

所謂「伴隨着隆隆炮聲」,即是「帝國主義」用槍炮,迫你穿西裝了,所以,西裝是不道德的。

但是「西方列強」的「隆隆炮聲」,最多只是拳匪之亂、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像今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一樣,拯救傳教士和中國的天主教徒免遭拳匪如今日伊斯蘭國恐怖主義的屠殺。八國聯軍的「隆隆炮聲」是不是都很壞?今日都有「不同意見」。

即使西方的「隆隆炮聲」在欺負脅迫中國人,都只欺負了你一陣。今日,「隆隆炮聲」沒有了,「兩會」台上台下,人人都自願穿西裝。一百年來,伴隨「隆隆炮聲」進來的,還有西醫,那麼是否也該「倡導」每年年初一,中國人這天,一齊杯葛西醫,年初一即使在馬路上被車撞傷,或年初一在火車站遭到「疆獨份子」用刀砍傷,這天都不要送西醫院做手術,一概由中醫把脈開藥方治理?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隆隆炮聲

Advertisement

陶傑 – 傳統文化

中國新任的共產黨總書記除了大力肅貪,抓「大老虎」,更大的野心,據說是想「恢復中國傳統文化」。

抓光大陸的貪官還容易,「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

首先,「中國傳統」裏的帝皇宦黨奴才太監的政治文化,完全不必恢復,因為從來沒有斷過,只是換了一面鐮刀鎯頭的旗徽,變本加厲進行。

中國傳統裏的飲食腸胃文化,如中國烹飪,也從來沒斷過,只是飯桌上的食物,打了激素,有工業污染而已。

此縱的帝皇統治主軸,加橫的民間口腔,從未中斷。還有地方農村零星賣給遊客的手工藝品,像蘇杭刺綉、石灣泥雕之類,尚未中斷(但這些配料,隨着商場房地產的城鎮建設,也快了),其他一切「傳統文化」,都沒有了。

因為沒有土壤,也沒有市場。如果傳統文化是一盤錦綉瓜果,第一要有水土,種得出來;第二,種出來,收割下,要有人買。

土壤和市場是什麼?譬如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五日,大陸的「光明日報」,副刊會刊登這樣的長文:「『文選』的輯錄標準和它與『文心雕龍』的關係」。

這樣的標題,登在報紙上,今天八九十後的中國人,會不會看?「文選」指「昭明文選」,「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集。這是一篇探析中國文學的學術論文,但是,卻刊登在那時的黨報。作者郭紹虞,是著名的中國文學鑑賞家。

報紙是面向「人民群眾」的。一九六一年的中國,「人民群眾」之中,三四十歲的讀者,出生北洋時代;六七十歲的讀者,出生清末。以當時的閱讀市場,「昭明文選」和「文心雕龍」,是很普及的知識。因為那一代的中國人,雖經中日戰亂,四九年解放,一九六一年,還在「反右」之後,舉國已經煎了一層皮,但當時的中國讀者,有大量有中國文化知識的人。即使黨報「光明日報」,登這種文章,那時有土壤,也有市場。

今日全世界的華文報紙,絕不會登這種文字。連月刊也不會。或許大學的中文系學報會有,但孤芳自賞,冷清寂寥。然而一九六一年,共產黨不妨批評,但這類文章,仍天天見諸大陸的報紙副刊。

就是土壤和市場兩不再。今日是網絡消費時代,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好似古埃及象形文,不必再懂,也無從「恢復」。中國大學生學好英文,讀金融管理,而且用簡體字。富起來最重要,但中國傳統文化,只會令中國人更窮。

黑貓白貓悶長艱深又叫人窮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任其滅亡好。

陶傑
2015-01-07

Reference: 傳統文化

陶傑 – 塔的四層

中國的政治多悲劇,其中一個原因,是雖然有許多好人,敢於抗爭,但由於中國的國運不好,往往因為遇上惡劣的時機,致使流血收場。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由中國學生佔領,長達兩個月。大學生反貪污,得到北京巿民支持,而且聲勢浩大,延綿不絕。

此時,大陸上層爆發了尖銳的權力鬥爭。總書記趙紫陽雖然很同情學生,也是溫和派,但黨內的強硬派如李鵬,與元老鄧小平,覺得有外國勢力借大學生想顛覆大陸的江山。

學生說他們只想中國好,想國家進步,但中國是一個家天下的人治國家。人治的特色,是一旦一個帝皇有了一種感覺,感覺成為事實,下面必有多層的臣奴,為感覺而催生成的事實服務。

一九八九年五月,統戰部長閻明復氣急敗壞來到天安門廣場,央求學生結束佔領廣場。閻明復代表了趙紫陽的意思。但在那個時候,趙紫陽與鄧小平李鵬的分歧是黨內機密,閻明復不能明講,但這樣下去,趙紫陽的處境會更困難。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塔的四層

陶傑 – 奴隸和奴才

瞭解中西文化的差別,我會向外國的朋友推薦,從「奴才」這個詞開始。

奴才是不是英文指的 Slave?不。 Slave是奴隸,是羅馬帝國的底層,在中國,奴才是現在式和未來式,在西方,奴隸已是過去式。奴才不是奴隸,最大的差別,是當奴隸,是絕不甘心情願,奴隸是被動地加諸於命運,像非洲的黑奴,因為歐洲商人用鎗炮架在脖子上的征服和販賣。

在西方的奴隸史上,有許多勇於反抗的英雄,像二千年前斯巴達克的起義,到二十世紀,曼德拉領導黑人立國。奴隸有機會就會反抗,因為他知道他的人格不完整,他的人權受剝奪,奴隸心中往往有一團怒火,奴隸貧窮,奴隸如牛馬。

但中國盛產的奴才卻不同。奴才首先是甘願當的,歷代的太監,許多主動淨身,且還爭先恐後想做。奴才不但從不會想過反抗,而且把一份奴性活在人格上,發揮到血液中,銘刻在每一顆胞核裡。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奴隸和奴才

用謀

作者: 秦戈

全書分為四篇,以帝王臣相后妃宦官人物的故事去透視中國封建帝制陰謀政治

若果換另一個角度,把此書作為歷史故事亦不減趣味。

越看得多就越覺得中國即使有二千多年歷史,但在民智與制度上面從未有進步過,特別是讀到宦官的那篇,便會想到很多擁有做太監潛質的議員和政府官員。哈哈,可惜他們不是活在過往的封建時代,否則他們一定可以撈到更多油水。

當然儒家歷史上還有很多出色的賢明之人,特別深刻的是晏嬰齊景公的故事。可惜的是這些人一直都未能換醒中國人的心靈。其中儒家中國社會上有最大的影響力,但可惜的是當時沒有普及教育,加上大部份可以接觸到的人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反而深陷在君臣倫理之中,知小仁而不知大仁,使到這封建制度更穩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