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五毛

陶傑 – 邏輯訓練

中國人的思維裏沒有邏輯學這回事,因為邏輯是希臘的西方文化。

有一位香港朋友L最近去日本旅行,出於對新聞和社會的好奇,他去了東京的靖國神社,並且在靖國神社的殿前拍照,以誌曾到此一遊。我問他:「你會不會將這張照片上載大陸的微博?」L答:「我不敢,因會引來中國的愛國五毛圍剿,說我學安倍一樣參拜靖國神社,罵我是漢奸。」

我笑嘻嘻說:「但是你去靖國神社,只是參觀,你沒有『參拜』的動機,也無此資格。你只是去考察,甚至你可以遷就大陸五毛,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是深入敵後,偵察形勢。」L答:「中國人不會相信。」

我答:「但你去一個地方,帶一種什麼心情和動機,只有你一個人知道。你說去考察,就是考察,你有用iPhone到處拍照的習慣,因此也拍照以誌此一考察之旅,是很客觀,中立,超然的行為,你沒有犯謀殺案,因此不須陪審團,你的動機,為什麼要由別人來判斷?」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邏輯訓練

Advertisement

陶傑 – 澳洲女強人

瑞典斯德哥爾摩暴動,理由是外來移民破壞社會和諧。

英國黑人伊斯蘭恐怖份子街頭砍殺白人英軍,兇手來自非洲的尼日利亞。

歐洲的外來移民太多,他們的文化背景不同,不是信奉可蘭經,就是心繫五毛式的另外的「祖國」,許多外來移民,從來沒有認同過歐洲的人文價值觀:崇尚寧靜,尊愛自然生活,儉樸而有品味,不盲目炫耀財富,而且,是耶教文明。

外來移民來到歐洲,有幾多個認同歐洲和西方的民主自由,還是來領取社會福利,或者用貪污來的金錢購買房產和居留權?歐洲的文化,從十字軍東征以來,就是耶教、理性、寬容──外來的新移民,利用歐洲的寬容,鑽混進來,堅持自己的「文化」裏的偏激、仇外、狹隘、喧嘩,當歐洲人覺得他們這麼做,無法融入歐洲主流,好心勸喻,他們反過來,指摘包容他們的歐洲是「種族主義者」。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澳洲女強人

李怡 – 五萬公帑給了五毛黨

藝評獎獲獎人賈選凝終於在內地《南方都市報》作了回應,她大言不慚地反問港人如此不滿,「是否代表我講中了?」

賈小姐,你那篇文理不通、前後矛盾、不知所云的文章,講中了什麼?反擊的輿論與網民,有誰從頭到尾拜讀過?一篇影評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風波?大家針對的主要不是你的文章是好是壞,而是懷疑藝評獎的評審與你之間以私相授受的方式,拿公帑給了你這個五毛黨。證據嘛,請看看昨天本報論壇版鍾祖康的文章,其中指出你得獎文章說,《低俗喜劇》「將guilty pleasure變成guilt-free pleasure」,整句是來自藝評獎主席評審林沛理在2006年1月29日《亞洲週刊》上一篇文章,上面正正寫道:「性奴役的觀賞性亦由一種『罪疚的快感』(guilty pleasure)變成『無罪快感』(guilt-free pleasure)」!
Continue reading 李怡 – 五萬公帑給了五毛黨

陶傑 – 純粹論英文

香港人示威,舉英治時代的龍獅旗,英國的「每日郵報」刊登照片,引起許多英國網民幽默的支持,聲稱「歡迎香港重回英國版圖」,有的也對英國殖民主義「高度肯定」。

百分之九十九網民的評論,一看就知道是以英文為母語的本地人寫的,像這一條:「世界上後悔沒有英國管治的國家滿坑滿谷。他們當初趕走英國,都沒想到跟着來的是什麼」(There are loads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o regret not having British rule now. They were so keen to dump us, they couldn’t see what was coming.)

可以判斷,這句英文出自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人之手,因為loads of countries,這樣的講法很地道。中國人的英語教科書,只機械地教many,a lot of,plenty of之類,loads of,是很本土的說法,而且countries之後,用的是who而不是which,也可以判斷是年輕一點的人。

但五毛黨是中國的特產。西方國家也有不少的五毛中國人,他們在英美讀書、謀生,思想紅彤彤,還留在他們的祖國。「每日郵報」這條新聞,有沒有中國五毛黨呢?憑英文的文法,以及Chinglish的「風格」,就可以找到。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純粹論英文

陶傑 – 又見福克蘭

阿根廷女總統姬絲娜重申,福克蘭(又名馬維諾士)群島主權應該歸還阿根廷。

女總統寫了一封私人信給首相金馬倫,言詞強硬。首先,一開頭就是Mr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沒有常用的禮貌語Dear,更加沒有香港商界祝酒詞常見的「尊敬的中聯辦什麼副部長」之「尊敬的」(The honourable),下款也沒有Best regards,或者Yours sincerely之類,跟香港中學生上的英文課完全兩回事。這封信還cc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有羞辱意味。

阿根廷還在英國左派知識份子的衛報登全版廣告──不要以為「知識份子」就一定有原則,左派知識份子的報紙,也一樣是見廣告費而眼開的──申明一八三三年,英國的皇家海軍來到,「趕走島上的阿根廷居民」,從此將福克蘭(又名馬諾維士)據為殖民地,此一行動,是非法的,必須矯正。

但事實是:一百八十年前,英國的海軍來到時,島上只有幾百人:有西班牙人、愛爾蘭人、法國人,福克蘭是一座荒島,並無像香港新界一樣的「原居民」。
Continue reading 陶傑 – 又見福克蘭

國民教育?咪玩啦

好久沒有亦不多寫時事的文章,因為自己的墨水實在有限。

但今日好想寫,事源是不愛看報紙的我在出大恭時看到一篇名為「洗腦?咪玩啦」的社論,我覺得可以用來作一個例子去了解邏輯推理是什麼一會事,沒有邏輯推理,便沒有討論的價值。

 

首先引述「洗腦?咪玩啦」這篇文章的開首的內容:

「習慣性質疑証」已成反對派喉舌慣用的伎倆,總之,只要新政府有甚麼新政策,未經深入調查,甚至未看要綱要,就必先擘大喉嚨,質疑其「陰謀」,像德育及國民教育,儘管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撰文,表明「中國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而國情亦容許兼容不同意見,培養獨立自主學生……

然而,反對派喉舌硬要炒作德育及國民教育是「洗腦教育」 —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觀念經常隨時代潮流而轉變,真要「洗腦」,談可容易!

我不知道醫學上有沒有「習慣性質疑証」,但以上內容絕對稱不上有任何討論價值,因為那位作家所稱呼的“反對派”己經主觀地被標明為逢政府必反,這些“反對派”只有「伎倆」,沒有理據。在此情況下,基本上沒有討論的空間和必要。

我在討論的技巧 @ 1提及過,討論時要留意自己主觀的情感,非理性地標籤別人只會阻礙討論的空間。上述作家說“反對派”德育及國民教育炒作為「洗腦教育」,他又可嘗不是將“反對派”炒作為「習慣性質疑証」呢?這不是討論而是嗌交。
Continue reading 國民教育?咪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