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才 – 正義的理念

假設某天你在路旁看見三個小孩在爭執,為的是一支竹製的笛子應該屬於誰。你為了調解紛爭,於是要求每人說出笛子應該屬於他(她)的理由。

  • 第一個小孩說:因為在三人之中,只有她懂得吹奏笛子,所以笛子若給了她,她既可自娛也可為很多人帶來個歡樂。
  • 第二個小孩指著第一個說:她家境十分富有,玩具多得不可勝數。相反,他家境貧困什麼玩具也沒有,即使他暫時不懂吹笛,但笛子若是給了他,會為他帶來很大的歡樂。
  • 最後,第三個小孩說:「我不懂吹笛,家境也不貧困,但這支笛子是我製造的。」

好了,聽罷這三個理由,你認為笛子應該屬於誰?

  • 如果你是一個信奉「社會效益至上」的「效益主義者 (utilitarian) 」,你可能選擇第一個小孩;
  • 如果你是一個追求平等和致力扶助弱小的「社會主義者 (socialist) 」,你可能選擇第二個小孩;
  • 但如果你是一個重視個人努力和私有產權的「自由主義者 (libertarian) 」,你便很可能選擇第三個小孩。但如果我告訴你,第三個小孩只是一個童工,他只是為了獲取微薄的工資以幫補家計才製造這支笛子,你的答案又會如何呢?

以上是1998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印度裔經濟學家阿瑪蒂‧森 (Amartya Sen) 在他的新著《正義的理念 (The Idea of Justice, 2009) 》之中所作的一個寓言。他的用意,是指出在純理念的層面,「正義」往往難有絕對的標準。就如這個例子裡,基於不同的立場和價值觀,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且彼此極難說服對方因而難以協調。

但森氏不是在宣揚道德相對主義。他在書中進一步闡釋:我們即使無法完全同意怎樣才算合於「正義」,也不妨礙我們在面對現實世界的的種種不公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苦困之時,必須作出最大的努力以消滅這些不公和困厄。

森氏在1999年發表的《以自由看待經濟發展 (Development as Freedom) 》之中已經大力呼籲,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具有發展個人潛能的自由和機會(他稱之為「人的豐盛」, human flourishing )。相反,如果經濟發展的結果是有大量的人被剝奪了這種自由,則無論國民生產總值有多大的提升也是沒有意義的。面對祖國印度所存在的巨大貧富差距,此言自是有感而發;而面對新自由主義鼓吹的經濟發展至上論,這一呼籲更有震聾發聵的作用。

近年有關正義的討論,自是以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的《正義 (Justice: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一書最受注視。但就筆者看來,森氏所言實更為切合當世的需要。「什麼是正義?」可以留待哲學家繼續爭辯(可能再過五百年也沒有結論),我們現今的首要任務,是消除世上的種種不公義。這便有如我們即使未找到完美的民主制度,卻應堅定不移地批判和消除不民主的制度一樣。

Reference: 正義的理念 | 李偉才 | 主場新聞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